top of page

解讀數據-台股基金低點以來賺翻了,你會長抱vs落袋…

已更新:9月4日


ree

基金數據解讀,各有各的研判,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根據基金觀測站公布的7月境內外基金數據,台灣人在境內外基金的淨申購只有新台幣140億,這是過去三年年新低。其中,境內基金淨贖回逾81億元,境外基金倒還有222億淨申購,境內基金賣壓重災區是在ETF淨贖回逾千億,千億淨贖回量迴異於過往月月是千億淨申購量,於是有人直接斷言ETF投資風潮不再,投資人真的不愛ETF了嗎?


ETF投資風潮席捲全球,ETF這項基金工具,是台灣零售投資人最直接和便捷的投資工具投資,ETF好投資,這個風潮難以逆轉,但台灣7月ETF罕見大規模淨贖回,到底是發生什麼狀況?


數據解讀就跟剝洋葱一樣,一層層看下去,才能獲得全貌。7月上千億元賣壓,主要來自法人獲利了結出場,從4月9日台股低點到7月底,台灣加權50指數上漲四成,2倍槓桿型台股ETF上漲逾八成,不少台股基金低點以來表現不俗。


川普關稅之亂,讓危機入市的投資人,賺到快翻倍了,若是你會不會先行落袋為安呢?答案是很清楚和簡單的。7月基金數據如何解讀,讓我們一起來剝洋葱…


7月股票型基金和其他類型基金淨贖回逾1,500億元
圖1-資料來源:基金觀測站,編輯匯整基優網。
圖1-資料來源:基金觀測站,編輯匯整基優網。

疫情以來,台灣人淨申購基金的金額跟著ETF規模成長密不可分,除了2021年11月和2022年7月境內外基金出現大量贖回,尤其是2022年7月因為美國升息和AI拉回整理,境內外基金出現274億淨贖回,之後基金都是屬於淨流入,多數時間淨流入都是千億元,很少出現低於三百億淨流入,這也是過去三年來首次出現淨申購金額低於200億大關。


基金過去兩年來台灣人動輒就是千億元淨申購量,到底是來自境內或境外呢?答案就是境內基金,尤其是ETF,以下趨勢圖就可以窺規筆者從2021年追蹤的主被動基金淨申購(主動式ETF在5月推出後,統計分類會以掛牌和非掛牌做區隔,之前數據ETF含被動式指數基金),ETF一直是當綱的要角,ETF淨申購量一直是境內外共同基金(非交易所掛牌)一到三倍或更多。


從2021年以來,ETF只有兩個月出現淨贖回,其他時間都是處於淨申購,7月資金流動出現逆轉,的確會令人懷疑台灣人是否不再愛ETF,上面圖1的台灣零售基金市場流向,可以窺見股票型和其他類型基金是資金淨流出最嚴重的兩類。

境內基金7月單月淨贖回81億,境外基金淨申購222億

若再將主要類型再分為境內和境外,和ETF(掛牌)和共同基金(不掛牌)來看,可以發現境內基金7月遭到淨贖回最多高達798億元,其中ETF有514億,但共同基金也有284億之多;值得注意,其他類型也是另一個重災區,台灣投資人7月淨贖回高達509億之多,反倒是固定收益基金淨申購達829億,全部都是債券ETF淨申購838億之多,扭轉上半年淨贖回,今年前七個月淨申購160億元。


圖1-資料來源:基金觀測站,編輯匯整基優網。
圖1-資料來源:基金觀測站,編輯匯整基優網。

境內基金7月出現淨贖回81億元,境外基金則是淨申購222億,固定收益淨申購最多達306億,資產配置型也有141億,反倒是股票型基金遭淨贖回268億元,與境內股票共同其遠的賣壓相當。


法人波段操作,川普灰犀牛不可測,ETF先落袋為安

ETF淨贖回金額大,到底是誰在拋售,從上面基金類型,尤其是槓桿型ETF淨贖回量大,法人操作可能性最大,若再比對投信暨投顧公會公布的ETF現金申購金額,再與淨贖回基金做對比,其實法人的獲利出場是最大關鍵。

ree

元大台灣卓越50基金是股票型基金裡淨贖回最多的,但由於0050是可以用實物申購,所以法人交易不易窺見,但0050經常在股東除權息旺季時成為外資操作套利的首選ETF,從台股三大法人買賣超金額,0050在7月又是外資賣超的第一名ETF,7月境內基金淨贖回排行榜也是名列第二名。


若以台灣加權指數50從4月低點到7月底已上漲四成,若是兩倍槓桿的台股ETF漲幅也有八成,隨著美國關稅議題再起,增添市場波動,法人提前在7月獲利落袋,這與前三個月淨申購市值型和槓桿台股ETF的熱絡景象,恰成明顯對比。


法人和外資這種操作ETF金錢遊戲,似曾相見,其實在2022年上一次境內基金出現資金外流時,也是ETF遭大量淨贖回時,0050和槓桿台股ETF都是拋售的主要標的。


這次7月ETF遭拋售1,500億,法人和外資大提款、實現獲利,規模相較上一次更大更猛,這也是央行日前在金融市場穩定報告提出的ETF的潛藏波動風險。


儘管ETF遭大量拋售,但股市次級市場有賣必有買,你情我願,是否存在法人和外資割韮菜,就是各自解讀,但做個聰明投資人,適時停利或許也是必要,尤其手上基金大賺七、八成之後。


留言


免責聲明
基優網/Fundlover的統計、文章和專欄係為團隊觀察和研究,基優網/Fundlover團隊盡力提供正確的資訊,文章純屬分享,投資有風險,投資人宜自行判斷、明辨標的之合宜性。

menuicon-03_edited.jpg

© 2014 by 基優網Fundlover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