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白富美

金管會調降境外基金國人投資比重到50% 基金生態變變變

已更新:2019年6月29日


​​


基金已成為不少台灣投資人偏愛的投資工具,但金管會最近有項新的規定,將影響投資人可挑選投資的標的。

台灣投資人比重降為50% 金管會有40-70%決定權

金管會是在11月20日宣布這項規定,為落實差異化管理,並鼓勵境外基金「深耕台灣」,2016年起境外基金機構旗下基金國人投資比重,以及境外基金投資我國證券市場比重,將下調至50%,不符合新規定者,基金將暫停新申購至符合規範。前者係規範台灣人投資海外,後者則是針對海外法人來台投資股票的限制。

備受各方關注的是前者─台灣人投資海外,按目前金管會的規定,台灣人投資金額占個別境外基金淨資產價值之比率(以下簡稱境外基金國人投資比重),原則不得超過70%,根據新規定,從2016年起這個比重將下降到50%。

金管會為何會設限,一大關鍵就在若是該境外基金台灣人投資比重超過50%,已可顯示該境外基金以我國為全球銷售重心。為落實差異化管理,並鼓勵境外基金機構深耕在臺資產管理業務,金管會才發布函令調降境外基金國人投資比重上限為50%。

這項限制雖是通案,但也有例外;境外基金機構經金管會專案認可,對提升我國資產管理業務經營與發展有具體績效貢獻事項者,前述投資比重上限維持為70%。

更有趣的,這50%也不是最終的底線,金管會並得視證券市場管理需要,調降個別境外基金之國人投資比率上限至40%。

若基金國人投資比重超過50%,對投資人有何影響?從當年金管會設立70%的限制時,境外基金只是暫停新申購交易,直到符合政府規範(若符合又可以恢復新申購)。至於原本已投資該等境外基金之國人並不受影響,仍得繼續持有或辦理買回、轉換交易;原採定期定額扣款者並得繼續依原契約扣款。

19檔基金國人投資比重逾50% 高度觀察

根據投信暨投顧公會截至 2014年09月底的統計,金管會目前共核准 45 家總代理人、80 家境外基金機構、1028 檔境外基金,國內投資人持有金額已高達3兆294,7.88億元。

當金管會四年前第一次公布境外基金國人投資比重上限是70%到目前,總計有九檔基金目前無法接受投資人的新申購,但既有投資人仍可贖回、轉換其他基金,定期定額投資人也可依原契約持續扣款。

【fundlover基優網】根據境外基金觀測站公布的「投資人須知」資訊,加上匯整統計,目前共有九檔基金是台灣人投資比重超過70%。


根據金管會最新規定,2016年開始,國人投資比重超過50%的境外基金無法接受新申購,目前一千多檔境外基金裡則有19檔基金已超過50%。這些基金也是金管會記者會上有特別提出,恐有20檔基金受影響,惟這比重未來一年增增減減,難以逆料,但將是高度觀察基金名單。


惟未來一年,目前國人投資比重低於50%的境外基金,其比重也有可能持續增加,【fundlover基優網】特別將比重在45%以上者,列為中度觀察基金名單。


再者,目前國人投資比重在40-45%的境外基金,共有14檔,則歸類為低度觀察基金名單。


業者多愛台灣 少做錯事

金管會在公布境外基金國人投資比重新規定時,也保留彈性裁量權,儘管50%是明訂上限,但金管會也可以將此比重拉高到70%,也可以視業者表現將其再降為40%,前者的關鍵就是業者必須提出深耕在臺資產管理業務計畫,有利於台灣資產管理業的發展,就有機會將比重拉高到七成。

至於何種情況下,金管會將會下調特定業者和其境外基金的台灣人投資人比重,金管會記者會上沒有多加說明,基金業者說,那就是少做錯事,以免遭金管會記點,影響在台業務成長。

生態改變 有利新興業者

新規定宣布後,基金業者忙著與國外總部聯絡、研商因應之道,經濟日報這篇文章【國人持有境外基金比重下調 新興業者有望得利】有深入剖析,新規定各家基金公司受到的影響不一,因應方式也不同,有的持續努力深耕台灣計畫,有的表示會順其自然,但目前仍與國外總部密切溝通中。

雖然有業者會受影響,但也有受惠者,而最大受惠者,業者認為是新興業者,例如路博邁,因為旗下高收益債券基金規模極大,即使在台灣熱銷,國人持有比重仍不到20%。

如果其他業者必須降低主力產品的台灣人投資比重,例如這兩年來熱賣的野村投信總代理的ING(L)環球高收益基金,其國人投資比重已逼近64%,偏偏國人需求仍不減,大量資金可能流向仍有不少額度的公司,不然總代理必須提出更多落實台灣投資的計畫。

金管會一箭 外資重獲利也要愛台灣

雖然金管會要國際基金業者要「愛台灣」,政策雖是美意,也招致資深業者或媒體的批評,請參考【趕走別人,就能壯大自己?金馬獎VS.金管會(上)】。但愛台灣的政策美意是對的,韓國或日本對境外基金都有設限,台灣財富管理市場肥沃,若境外基金業者都是拎著007辦公包來台銷售,將台灣的錢匯到海外,自己賺了飽飽的手續費,在台灣也不設個據點,真的很難說得過去。

來台設據點,只弄個祕書和幾位行政人員,靠台灣銀行通路大賣基金,這種作法也絕對不利台灣的資產管理業的發展,台灣的金融人才只淪為銷售專家。

台灣要成為國際資產管理公司願意來台多多投資,設立研究和投資團隊,台灣要有好的環境和培養人才,但若政府沒有任何要求,這些以「賺錢」和「獲利」為最終目標的外資,會願意加碼台灣嗎?如今,政府有要求了,任何改變產業生態的規定,都會招來各方批評,關鍵就在執行,金管會如何在40-70%之間做裁量,目前只有概念,沒有具體標準,如何讓政策美意一一實現,降低業界民怨,就在金管會的裁量。

資金絕對是一個國家的戰略武器,如何運用台灣的資金讓台灣金融產業更加茁壯,這是一個很大議題和挑戰。金管會近來不斷推出替代進口的金融政策,台灣要建立自己的資產管理業或成立區域要角,政策已出手了,再來需要更多的天時、地利、和人和。

投資要窮則變 變則通

基金業者現在忙著沙盤推演政策對業務影響,但投資人又將如何因應?從目前追蹤的名單中,若投資人仍有適合自己的基金,擔心未來無法申購,建議可以視時點布局,也可以定期定額「卡位」投資。

再者,投資人也可以從同類型基金裡,選擇適合投資標的,若是基金公司有意深耕台灣,募集新台幣計價的基金,這也不失為一選項。

223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