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雪雯教你買投資型保單



Fundlover點評:買基金,透過保險業者嘛也通?真的嗎?在這裡我們特別取得財金作家李雪雯的授權,摘錄她的著作「投資型保單60個該懂的問題」一書裡的部分文章與大家分享,為投資人分析運用投資型保單投資基金的利弊。

——————————————————————

這是一本遲了非常多年,才「終於面市」的書。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它「非常難寫」,更是由於它的變化萬千,只要稍有延宕,不斷推陳出新的商品後浪,就會立刻把過時的舊商品襲捲及取代。

2000年,國內首度開始發行第一張投資型保單。然而,根據8月28日的《工商時報》報導,投資型保單今年再度成為壽險公司的主力商品。總計前7月壽險銷售投資型保單的新契約保費,已經達到1,78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逾177%。從最早的市市場佔有率「零」,一到今(2013)年的約13.4%,其間的變化就算不能用「光速」來代表,至少也可以稱得上是「目不暇給」吧。

它複雜,你可得聰明!

事實上,當許多週遭朋友知道作者,要寫一本關於「投資型保單」書籍時都大感不解:為何常常強調「保險」與「投資、儲蓄」要分開的人,這回居然開始大力推薦「將投資與保障綁在一起」的投資型保單了?

因為對於收入少的年輕人,除了買投資型保單外,幾乎無他途。特別是以時下月薪只有22K,每月扣除食、衣、住、行、娛樂之後,就只有3000~5000元餘錢,卻想要同時購買保障及投資的小資族來說,用一筆小錢就可以同時搞定「投資+保障」的投資型保單,就成為他們的「唯一選擇」。

然而,除了「一分錢要做兩份用途」的小資族外,經過多年的演變、銀行的金融商品銷售生態,再加上部分業者的推陳出新,已經讓部分的投資型保單,不再只有「保障」的功能,也同樣具有極佳的「投資(創造財富)」優勢。

根據熟悉銀行財富管理業務人士的非正式統計,每位定期定額投資的客戶,一年至少平均被要求「剝皮」27次(也就是轉換基金達到27次),最少一年也被要求轉換8次。這樣一來,投資人將會浪費很多手續費在其中,實在很不划算

至於直接到基金公司下單,也仍有許多麻煩存在。因為一來,投資人必須親自去基金公司所指定的銀行開戶,而基金公司合作的銀行,也並不一定是自己最常往來的薪資轉帳戶;其次,就算投資人在單一基金公司的不同標的間轉換,並不需要支付額外的手續費。不過,想要從甲基金公司的標的,轉投資到乙基金公司的標的,還是逃不掉轉換及贖回的費用。

但假設透過投資型保單來連結基金,首先,保戶不會有銀行理專積極鼓勵客戶進行轉換的困擾,二來,保險公司普遍有「一年四到六次的轉換免費」的優惠。對保戶來說,是非常省成本的方式之一

更何況,過去投資型保單費用率很高,現在因為競爭關係,部分保險公司推出保單的附加費用率已降低許多(例如前五年只收100%),甚至還有投資滿一定年期,就「退回所有附加費用率」的情形。此外,繳交大筆保費的投資大戶,不但可免除「每月100元」的保單行政管理費用,更有可能得到轉換費用等的減免。

如此一來,特別是沒有身故、全殘保險金的投資型保單,就更像是一個比投資人直接透過銀行或基金公司投資時,成本更加便宜及有競爭力的「投資平台」,而不再只是一張提供身故、全殘保障的「保單」而已。

財經作家李雪雯


儘管投資型保單有其優點及適用性,且個人對於投資型保單的態度是中性、客觀的,卻不代表一般民眾可以「隨便買」,而不須經過特意的了解及挑選。這是因為:

首先,雖然同樣叫做「投資型保單」,或甚至是變額壽險、變額萬能壽險或變額年金險,它的實際運作、費用比例及收取、繳費頻率…等上頭,卻可能是相差十萬八千里

其次,許多關於投資型保單的專有名詞並不統一,更是容易讓原本就對保險並不熟悉的保戶,進一步墜入五里霧中,完全分不清楚有些不同名詞,其實講的是同一件事;例如目標保費、基本保費、計畫保費等,講的都是同一件事。

但有的名稱雖然所有筆劃完全相同,卻是指的完全不同的東西。例如有的保險公司的「英式(保額-保費區間型)」投資型保單,雖然名字都叫「XX變額壽險」,但它卻是不折不扣的「變額萬能壽險」。

又例所謂的「彈性繳費」,理論上是只有採取「分期繳費」的變額萬能壽險,才擁有的特色之一(作者附註:只有「彈性繳費」的保單,才能冠上「萬能」兩個字。因此,除了變額萬能壽險之外,另一個例子就是「萬能保單」)。代表保戶在分期繳費時,如果保單帳戶價值足夠支付續期保費,就可以選擇「暫時不繳」。然而,許多保險公司及業務員卻是將所有躉繳繳費,都視為「彈性繳費」,並以此特色向保戶兜售(實際原因及解釋請見P.46及P.129)。

再像是「鎖高(利)」這個投資學上的概念,不同保險公司也曾經有不同的解釋。理論上,「鎖高(利)」機制應該是指「時間不變性投資保險策略(又稱為「保本鎖利機制」,Time-invariant Portfolio Protection,TIPP)」的運用。

簡單來說,如果某一檔標的進場時的淨值是10元,中間最高價格來到20元,但出場時又跌到8元。而在「80%鎖利」的TIPP運用之下,投資人最後所獲得的「最低保證淨值」是160元(200x80%=160)。

但是,也有保險公司把採取「固定比例投資組合保險策略(又稱為「動態保本機制,Constant-Proportion Portfolio Insurance,CPPI」)的保單(最常見的是之前熱銷的保本型連動債商品),列入「鎖高」機制的保單之一。而且,複雜又難懂的文字敘述與圖表,幾乎可以讓大多數的保戶「豎白旗投降」。

假設讀者想繼續接受挑戰,並且不厭其煩地看下去,以下各種「全權委託」、「固定提領(解)」、「保證最低給付」、A、B、C、D及甲、乙型保單…等名詞,包準也能讓讀者看得精神錯亂。

第三,許多業者為了做到市場區隔行銷,刻意在投資型保單中添加了許多「功能」或機制。然而,雖然功能都是相同,但其內涵卻可能是「天差地別」。順手捻來一個案例是:許多投資型保單所提供的所謂「回饋金」。有的則是按照「目標保費」,有的則是用「保單帳戶價值」來計算。然而在同樣回饋比例之下,分別按照不同標準所得到的「絕對回饋金額」,就會有滿大的差距。更何況不同保險公司提供的回饋比例、期間與頻率都各不相同。

簡單來說,投資型保單僅僅只能算是一種壽險保單的「代稱」,其變化何只百千萬億種?正因為如此,一般民眾還能將不同的投資型保單,視為一模一樣的「制式化」商品,且在購買前不需要再三比較及認清內容嗎

也就是說,過去被認定是附加費用率高、連結標的只有單一基金公司等劣勢的投資型保單,早已經脫胎換骨地成為複雜而多樣的金融商品,不管投資人是想趕上時代潮流,或是準備躍躍欲試、實地投資,都應該先全面性且徹底的了解它才行!

因為,當它(投資型保單)變複雜了,你(保戶、投資人)可得更聰明些才行!

總的來說,透過投資型保單申購基金,與直接買基金,兩者有何差異,比較如下:

差別1 投資門檻不同

在「投資門檻」上,一般定期定額買基金,每月至少要花3,000~5,000元,才能買到一支基金;而投資型保單則是提供一個基金投資平台,這個平台有時連結的基金檔數多達30~50支以上,也就是說,可以用很少的保費,買到「一籃子」的基金。

差別2 可投資或連結標的數不同

投資人直接買基金,想買哪一檔,完全自由意願;透過投資型保單買基金,只能就該保單提供的基金平台做選擇。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看,等於保險公司先幫保戶篩選出中長期表現優良的基金,才會放到平台上供保戶選擇連結,比投資人自己在茫茫基金海中撈針要安全得多。

差別3 相關費用收取不同

直接買基金與買投資型保單的費用,各有優勝劣敗。由於投資型保單具有保障的功用,所以,相關成本會多出兩筆:「附加費用率」與「危險保費」。

但是,直接買基金有手續費及轉換費用等,如果保戶買的投資型保單是沒有保障的變額年金,或是實際投資金額超過一定數目或年期,買投資型保單的優勢可能蓋過直接申購基金。

舉例來說,如果是向銀行申購基金,除非是少數定期定額等特例之外,通常在贖回基金時,銀行都會向投資人收取一筆「每年最少約0.2%(有些銀行所收的信託管理費還會更高)」的「銀行信託管理費」。

所以,如果保戶實際投資基金的金額超過60萬元時,透過投資型保單這個平台申購基金的方式會比較便宜。這是因為60萬元乘上0.2%的金額是1,200元,等於前置(收)型投資型保單的每年行政管理費用的加總(每月100元,一年就是1,200元)。

而且,有些保險公司會給予大額客戶(例如年繳保費超過300萬元以上),「不收每月100元保單行政管理費」的優惠。兩相比較之下,如果實際投資基金的金額超過300萬元,透過投資型保單這個投資平台,將更為節省費用及划算。

更何況,有些壽險公司會針對長期投資的保戶(例如持續繳費超過七年以上),提供「目標保費附加費用全數退回」的回饋機制。如此相比起來,投資型保單在五大費用──投資手續、轉換及贖回、管理、附加費用及危險成本(保費)當中的前四項,都具有高度優勢,只剩下最後一項(危險保費)的成本,並不見得沒有「贏面」。

差別4 資產保全效果不同

實際以投保100萬元甲型投資型保單的某甲,與直接投資基金的某乙為例。如果六年後,兩者的基金淨值都是200萬元,而兩者都不幸身故,某甲可以從保險公司領到200萬元的身故理賠金,且這部分是可以免計入個人遺產總額中計算;至於某乙的200萬元基金投資淨值,則必須全數列入個人遺產中,計算遺產稅。

1,174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