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ARC

ARC投資筆記-年輕時要先投資債基還是股基?

已更新:2020年6月5日


這是大家都有的經驗:從開始學投資以來,幾乎都有聽過、或被教育說:年輕人,時間還多的是,風險承受度高時,就應該買股票,或是持有股票比例要超過50%以上等等的言論。


例如我聽過的理論:年紀幾歲就用100去減,等於持有股票/股基的比例。依此推論:


25歲時,持有股票/股基比例應該為75%,持有債劵/債基為25%。

45歲,持有股票/股基比例為55%,持有債劵/債基為45%。

65歲,持有股票/股基比例為35%,持有債劵/債基為65%。

問題來了,有沒有人思考想過?

1. 為什麼是這樣的思考邏輯?

2. 為什麼是年輕時就應該就可以承受高風險?

3. 為什麼一定要是這樣的順序做呢?

4. 這些投資理論都是金融體系提出的?

5. 幾乎投資大師們幾乎都是從投信、銀行出身的,幾乎都是曾經操作股票/股基來創造傳奇與累積財富的?可否提供靠操作債劵而成功的大師嗎?

我們也會常聽到有人會說:「投資債券報酬這麼低幹嘛投資,買股票連拉幾個漲停板就可以賺個20%、30%以上的超額報酬!」這種倒果為因、似是而非的言論。


本大利大、本小利小這道理大家都懂,剛入社會的新鮮人是能有多少資本,去學人家當沖或是頻繁進出,事實已經證明穩賠不已,才會有可觀的報酬?結果更扭曲的是,被慫恿去借貸投資股票,這也是時有所聞、屢見不鮮。但是下場都是一樣,幾乎都是被畢業的,送錢給其他人,自己背一堆債,這怎一個慘字了得!

沒有人思考過?為什麼不是在年輕時,全力累積固定收益、被動收入本金的規模?

在25-45歲人生的最草創、最黃金時期,應該是要把最精華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在增加自己工作上本質學能的深度與廣度呢?專業,才是無可取代的,並藉此獲得更多薪酬,才能有更多的資金投入被動收入本金的累積上。

有沒有人思考過?

剛入社會的新鮮人是能有多高的薪資?年輕時不用衝刺工作累積經驗?不用花時間交往男女朋友?不用結婚、生養下一代?每天是能分出多少時間去研究個股(巴菲特說要投資就要研讀至少10年的財報)?追蹤市場走勢(經濟數據、市場消息等)?


若是以定期定額的方式,一直買到等到事業有成時,等到孩子國高中了,等到配息至少五位數的時候,再來利用配息來投入股市,不是可以降低進場的壓力?不是有源源不絕的子彈不短投入?

任何你買一家你買的公司股票,有哪一家公司敢承諾、有法法在公司經營一定的時間過後,給你確定的報酬率嗎?絕對不可能!

很多投資過股票的人都會發現將資金轉入配息基金之後,生活變得簡單很多,收入也穩定很多。因為不用再在股海浮沉,不用深怕遺漏任何一個市場消息,不用緊盯K線圖跟交易量的變化。若是操作當沖,更是每天殺進殺出。


債劵相較於股市的穩定的報酬率,那種安逸、閒適的落差好是許多經歷過大風大浪的投資人所企盼的。

債劵就是在欠債還錢的憑據,約定好借錢的額度、還錢的時間、利息多少。債券投資的獲利在購買時就清楚知道是多少,就是約定利率。債劵的報酬率就是殖利率。相較於股票投資的獲利更為清晰、更可掌握、預測。


投資債券不會像股市一樣,會友暴跌暴漲的情事發生,可以相當穩定地提供配息的金額。投資債券的當下,就幾乎可以完全確定確定投資時間長短與報酬率。因為,每支債券都有剩餘到期年限與到期殖利率,根據你想要投資時間長短與報酬率,找一檔符合上述條件且不會違約的公司,基本上持有債券至到期日,就可以輕鬆達到你預期的投資目標,只要你持有債券至到期日,債券價格在投資期間的波動,其實與你沒有太大的關係。

如果:25-45歲,該把持有債基比例訂為100%。45-65歲,持有債劵/股基比例的調整,是透過利用債息投入股基比例後而決定的。這樣的結果會是如何呢?


我是這樣恩考啟動債券基金投資,不妨你也可以來思考一下。

239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