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脫碳、減碳和碳中和,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話題,避免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不少主題式基金因應而生。到底那些企業是低碳企業,如何呼應聯合國目標、做到達成碳中和,不僅攸關企業競爭優勢,更是企業商機所在。
重視ESG和氣候變遷議題的投資人,到底有那些企業做了減碳,如何減碳,基於對自己投資負責的堅持,筆者剛好參加一項供應鏈減碳解決方案的媒體分享會,特別將最新的報告和業界看法與大家分享,不論是股票投資人或是基金投資人,未來在檢視手上持股和基金投資組合時,若是有發現企業公布揭露自己參加CO2 AI產品生態系平台,對這些企業就可以特別關注,因為願意參加這個國際知名機構成立的獨立資訊分享平台,證明企業對脫碳行動不是說說而已,而是有決心、並願意採取行動的永續企業。
五年僅一成企業落實減碳,企業減碳有苦難言
減碳和脫碳喊得震天價響,但到底如何達成聯合國倡議的目標,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 (Boston Consulting Group)在2月公佈的一項全球企業碳盤查調查指出,雖然全球有八成五的企業深度關切減碳議題,在過去五年中,僅有一成左右的企業有落實減碳的願景,達成減碳目標的75%以上,突顯出企業要將理念化爲具體行動仍面臨不少困難。
BCG最近與全球碳排披露標準制定權威—全球環境資訊中心(CDP),首次合作發佈的《全球供應鏈碳排報告》,這項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大多數企業營運本身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範疇一、二),遠不及其上下游的供應鏈所產生的碳排(範疇三),這範疇三的上下游供應鏈的碳排放量,平均達公司營運碳排的11.4倍之多。但僅有38%的企業與供應商合作減排,而八成的供應商並未揭露其供應鏈上的碳排量。
台灣全球供應鏈要角,穩訂單、強化實力,減碳勢在必行。
BCG指出,企業的上下游供應鏈的碳排,佔一般製造企業總體碳排比重高達六至八成,供應鏈碳排數據的收集與揭露,對企業做好減排管理,促進跨生態圈淨零至關重要。
BCG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陳美融表示,2030年全球碳排必須減半,才能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目標。但在有效管理碳排之前,企業必須有能力準確量測其全部範疇的排放,如何達成減碳,不再只是一個目標,對產業更是一個明確而迫切的需求。
陳美融指出,全球企業做好各種範疇的減碳,無法憑一己之力完成。整個產業價值鏈端到端都必須追蹤和量測,為生態系統提供所需的產品層面數據,才能有效採取行動,減少整體碳足跡。台灣製造業國際化程度高,更是全球科技產業供應鏈的要角,隨著國外大廠紛紛設定碳中和的目標,台灣業者勢必要跟進,這不僅是企業訂單生存戰,更是未來競爭力的所在。
企業要求提升供應鏈透明度,加快低碳轉型腳步。
台灣企業勢必會接受到來自外國買主的減碳要求,BCG與CDP合作的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有逾兩百家採購支出合計達到5.5兆美元的CDP企業成員,要求底下2萬3,487家供應商揭露環境數據—被要求揭露的供應商家數較前年大增50%,成長幅度前所未見,顯示企業對供應鏈透明度的要求大大提高。
研究顯示,超過 11,000家供應商,對CDP提交了環境數據;然而56%的供應商未制定任何減碳目標;而僅有28%的供應商制定了低碳轉型計劃。報告指出,依照目前的進展,至少還需要十年,才能確保所有在2021年向CDP揭露數據的供應商能完成氣候目標的設定。
BCG與CDP獨家合作建立CO2 AI供應鏈碳排管理平台。
解決供應鏈的碳排(間接排放;範疇三),企業需要與供應商進行成千上萬封郵件及資料往返來統計碳排,卻仍有漏誤失準的風險。基於這樣的挑戰,BCG與CDP獨家合作建立「供應鏈碳排生態系統技術平台」,為企業及其供應商提供安全的碳排數據收集、分享、校準一站式平台,可大幅簡化供應商管理的複雜度,達到迅速確實的減排管理,並促進跨生態圈淨零。此平台也將整合進BCG的 CO2 AI系統,提供用戶優先使用。
BCG表示,由於減碳迫在眉睫,CO2 AI供應鏈碳排管理平台透過分享、呼籲更多產業供應鏈的業者參加,透過公開揭資訊和資訊分享,輔以大數據和AI,動夠掌握時效,並以較具經濟方式讓全球減碳的目標在預定時程上勉力達成。
據瞭解,參與CO2 AI供應鏈碳排管理平台分享的企業,若是產業供應鏈的業者基本上是免費加入會員,惟更多深入分析和運用則視企業需求,會有量身製訂的解決方案和相關費用。
陳美融指出,歐盟將於2023年試行碳稅,將嚴重影響身處供應鏈中的台灣企業,已經不是一個可以且戰且走的事情,企業需立刻採取行動,才能應對未來碳稅所可能添加的成本壓力。
陳美融表示,日本與韓國已制定了具體的減碳路徑,並對氫能進行投資,而新加坡則建立了碳交易平台以應對淨零碳排。其中,以BCG協助韓國政府制定減碳策略爲例,韓國大型石化公司在BCG協助下規劃綠能策略,將所有可能的綠能選項列出進行分析後,發現氫能最可行,但無法由企業獨立推進,便與韓國政府合作規劃進口綠氫的整體策略方案,促成韓國大型企業與政府合作推動綠氫產業鏈,並引入更多中小型企業參與,形成政府與企業間「以大帶小」的正向循環。
「台灣有許多不同類型的企業,從初始投資到運輸與國內配送,都有機會讓台灣產業共同投入,不僅是氫能產業鏈,也包括其他綠能產業鏈。若政府跟企業合作,台灣有望加速建立未來的永續優勢。」陳美融說。
BCG在訪談數十位全球領先企業的高階主管後發現,正面應對氣候挑戰,並成功減碳轉型的企業至少會在六大領域取得競爭優勢,包括:更有能力吸引並留住重視永續的人才、參與綠色產品的高營收成長、在減碳的同時有效降低支出、降低碳稅侵蝕利潤的風險、降低融資成本、以及最終創造更高的股東報酬率。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