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債券基金,我有一套自己的作法,其中「只進不出,長期持有」,這是我自己制定的債基最高原則,宛如憲法。
在這裡與大家分享我持有債基的做法:
我不僅只進不出,長期持有,好的債基就加碼,不好的債基就找時機汰除,若時機未到就留著繼續領配息。
基本上,買了就沒在賣的,對於淨值的變動所造成的影響就降低。淨值下降或配息率降低,才啟動加碼,但是要注意不要破壞資產配置的比例。
挑選債券基金,債基的投資區域,我是盡量避免單一國家,以成熟市場的區域型為主,新興市場的區域型為輔,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
至於持有可配息基金,除以債基為主外,也有平衡型,債券基金重類則有:新興市場(美元)債、新興市場本(當)地貨幣債、新興市場公司(企業)債、(全/環)高收、美高收、歐高收、亞高收、亞洲債、印度債、投資等級債、全球債。
50歲以前已增加債基本金規模為主;50歲以後,預計增加全球債或是投資等級債等低風險資產的比例。
未來如果有機會,我也會想投入境外ETF,例如市政債(CEF)、境外股票或股票ETF、境外債卷或債劵ETF。但這些ETF若可以領息最好,因為對我被動收入實在太迷人了。
持有債基的幣別,這會牽涉到外匯,匯市又是千變萬化,難以抓摸,但總是會有相對便宜的價格可以進場。
我持有債基的也會採取多幣別,分散風險,美元強,就買非美貨幣,反之,美元弱就買美元。
經先進的提醒,幫自己做個夢建立目標確實去執行,努力朝著將手中的債基配息每月都可以領到配息等值NTD:3,000的目標去做。我目前有美元、南非幣 (Done),澳幣即將建立部位 (in the near future)、歐元和紐幣 建構中(Building),至於人民幣、英鎊還沒有 (Not yet)。
試想這會是怎樣的光景呢?這樣所有的外幣的投資就可以脫離匯兌風險的輪迴了。這樣就不必看達人、大神/投信、投顧的外匯分析。
2018年開始執行以債基養股基的作法。步驟如下所示:
1.用薪資、獎金、生活費結餘(現金)繼續買債基領配息。
2.用配息買股基(盡量避免產業型或單一國家型)。
3.股基全部或部分停利轉入貨幣型基金。
4.用貨幣型定投股基,第3和4是無窮迴圈,轉入貨幣型資金再買同家基金公司股基就不用再付手續費。
通常大部分的人都是股基轉回債基,但對於以債基為主力的人如我,之所以會如此操作,目的是在以較短時間增加債基的本金規模。
第4點的立論基礎是:
1.債基的本金規模已有第1點支撐
2.維持或增加股基的本金規模,本大利大。
3.重點在從貨基轉股基免手續費,盡量避免多餘且無謂的交易成本。
最後,持有債基的成就感:常常跟人說:從開始工作(打工)以來,存簿的進帳,永遠只有薪資跟獎金的入帳,以及每年兩次薪轉銀行微薄的利息入帳,試問,還有存簿還會有其他的收入嗎?就算有應該也是屈指可數。
因為多年以來,建構不同基金公司、多幣別、多債種的債基現金流池子後,職涯、人生有了不同的感受與風貌。現在刷銀行存簿已經刷上癮了,每個月只要有上班的日子,想到、累到、被老闆罵、被同事氣到、數落或是陷害,就會去刷簿子,聽印表機滾動的聲音---解憂,用手指計算來回的次數---開心,然後走回到座位後幫每筆配息登記序號。
我常這用形容人生,我們都認為人生有三大樂事: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但對我還有一大樂事就是「配息入帳」時,對我配息不只會持續不斷,甚至會越領越多。
我的做法與想法,不一定是對的、好的,可以確定的是:投資策略唯一的不變就是變,隨著市場變化、自身需求而變。藉由記錄自己反思投資策略,可以讓自己的更清楚知道未來該如何規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