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李雪雯】
時序進入十月,原本就受到全球密切關注的各個股市,連續出現了多次明顯的「大回檔」,造成所有投資人的恐慌與疑慮。不少筆者的一些投資台股的朋友,就非常擔憂他們手中的股票,是否已經「跌無可跌」?至於空手者,多半也是「躍躍欲試」!
當然,「危機」亦可能是「轉機」,值得理財大眾進一步動態地修正現有投資策略。但在實際進行投資決策之前,多了解一下全球各國經濟景氣的現況與走向,絕對是投資人該有的基本功課。
以這一期的《商業周刊》為例,封面故事就是以「未來5年,只看美國」為題,認為未來的投資焦點,都將擺在以「美國」為主軸的焦點之上。其次,這一期的《財訊月刊》中,也點出了高盛看衰商品市場,拋出「油價要重回每桶100美元的機會越來越小」,以及看空「銅價、金價、黃豆、美國天然氣」的投資風向。
而財金文化董事長謝金河在最近一期的《先探》專欄-「十月全球股災又來了?」中,也憂心未來台股的表現-「上漲無量,下跌有量,這是最壞的走勢,也就是說,追價無力,出場的人變多了,這個情況如果沒有改善,隨著國際股市回檔風險加劇,台股可能引發更大的下跌風險」。
他在文中同時引用「IMF總裁拉加德到喬治城大學演講起,她用遺害、灰色、確定來確定未來5年全球經濟進入新平庸時代,沒有任何亮點可言」的觀點,似乎對於全球以及台股的走勢相當悲觀。
然而在提供實際看法之前,筆者想先跟讀者們分享兩個很重要的投資觀念。首先就是:投資向來有短、中、長期之分,更何況「大盤指數不漲,並不代表沒有『令人眼睛一亮』或『漲幅不小』的個股」,特別是對想要「短期進場投資賺價差」的投資人而言。
其次最重要的是在實際投資時,千萬不要只憑「感覺」,而應該完全以「數字」做為決策的重要依據。儘管筆者也完全不認同全球(特別是台灣)的經濟景氣能夠「好上了天」,但由於投資市場的決策者,完全是「看數字」在進出,所以,即使這些因為基期及成本差異,以及匯率變化等所堆積出來的獲利數字,並不完全等同於民眾所真實感受到的經濟現況與事實。
假設投資人還是堅持繼續「跟著感覺走」、不特別善加利用近期的市場恐慌心理,以擬定反向投資策略,就很有可能會錯失掉投資的最佳契機。 回到筆者綜合一些市場專家的看法後,撇除每年年初,因為法人(包括外資與投信)在年底已經賣出部分股票,以便進行「作帳」,並且會在隔年年初,因為再買回看好股票而產生所謂的「元月行情」之外,2015年的經濟成長及投資環境,似乎也還不會「太過悲觀」。
理由之一是:油價已經由原本的105元附近高點,滑落到80元左右,其他原物料也在大跌。在跌幅有20%的前提之下,許多企業便有可能單純因為「成本下跌」,而自動擠出可觀的獲利。其中特別是油價佔總成本比重相當高的「海、陸、空運輸」,以及消費量與油價成正相關「汽車」業等受惠最大。
當然,有過去高價原物料庫存的產業及公司,在還未用完之前,獲利數字當然不會太好看;只是,一旦清光高單價庫存之後,相關上市、櫃公司的獲利就會「自動出現」。
至於「深受油價下跌影響」的產業,讀者可以參考這一期《財訊》月刊所提到的產業名單,就是「未來有得熬」的塑化、化纖、橡膠、太陽能及風電等五大產業。
理由之二是:在美元持續維持強勢之下,代表其他國家的貨幣,更有可能趨向「競貶」的局面,特別有利於「出口到美國的企業」,產生「匯差收益」。
以最近美元兌新台幣的走勢為例,單單由原本的一美元兌29.9元多貶至30.5多元,貶幅就有2%的水準。儘管這樣的貶值幅度並不大,但是對於許多「毛三到四」的外銷產業來說,等於是光靠匯率的數字波動,就平白幫業者創造出約2%的獲利成果。
理由之三是:特別對台灣股市來說,年底前將遭遇不只一次的「空襲警報」並探底,讓許多個股出現「較佳投資價位」。例如至今仍然持續燃燒的食安風暴,嚴重地衝擊食品相關產業;再加上年底選舉將屆,各項未知變數恐將造成市場的不安與動盪,都將進一步摜壓股價指數以及經濟成長率。
更有甚者,一旦第四季(年底選舉前)像某位市場專家的「金管會拉抬股市第四箭有可能是『大戶條款(取消10億元進出量以上大戶的證所稅)』」大膽預測成真,也許更是大戶藉由成交量大幅擴大而「拉高出貨」的大好時機。而當大戶、法人同時「順利下轎」之後,投資人迎來的將是「把貨(股票)都倒給散戶」的重挫局面。
以上三大理由的意思是:在今年「基期相對較低」之下,突顯出大幅「反彈」、「跳高」的局面。筆者更可以大膽地預測:明年政府相關單位鐵定會「很自豪」地,向百姓誇耀及「吹牛」來年經濟大幅成長的「政績」!
這 一般的台股投資散戶來說,最近大盤的所有拉回,或甚至是國際股市的大跌,恐怕都是趁此機會「擇優換股」及「汰弱換強」的大好時機。然而,在這一波「大換股潮」來臨時,投資人該如何進行正確的選股呢?
對此,筆者歸納整理出「未來5年是否有成長空間」的選股標準。舉例來說,只要是中國大陸大量生產,或是台灣廠商完全沒有任何專利可言的產業,像是LED、塑膠、生物科技…等,甚至是因為以上這些「慘業」而間接「受害」的產業,都不是想要中、長期投資的人,該有的「口袋名單」。
最後特別值得一般投資人注意的是:以上提到的產業標的,很有可能最近已經開始上漲。因此,逢拉回而非追高,也才是最佳買點;至於股價還未大幅拉回的標的,有興趣的投資人也還有「等回檔幅度夠了再進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