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白富美

投信賺大錢 要內外通吃


工商時報 | C3 理財百寶箱

記者黃惠聆/台北報導

管理境內基金達3兆元的37家投信究竟一年賺進54.39億元,37家投信公司中有28家投信賺錢,9家賠錢,平均獲利1.43億元,但投信想賺大錢,通常要「內、外」通吃,也就是本身既要管理基金,也要代理境外基金。

根據碁石智庫6月出版的2013年台灣投信產業經營及獲利分析報告,截至2013年底,共管理1.8兆元境內基金,近9,000億元代操帳戶。另外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投信(20家)代理近1.3兆元的境外基金。

去年獲利前十大投信分別是德盛安聯、ING、摩根、元大寶來、群益、貝萊德、瀚亞、國泰、復華以及匯豐中華等,除了群益投信,這些投信若不是外資就是金控旗下。

至於除了前十大賺錢投信,另外有2家投信也值得關注,分別是境外基金市占率打下半邊天的聯博投信,以及去年全力大舉挖角直銷團隊的富蘭克林華美投信,前者買進投信後,在境外基金資產挹注下,聯博投信去年獲利已達1.6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達2.95元;富蘭克林華美投信去年大舉挖角、成立直銷團隊之後,獲利也跟著三級跳,從2012年賺2,000多萬元,去年稅後盈餘已成長至6,000多萬元。

富蘭克林華美投信去年大舉徵人,全年投信員工淨增加了50餘人,主要成立堅強直銷團隊。該投信總經理黃書明表示,境外基金和國內投信手續費率不一,會讓銀行理專較偏愛賣境外基金,因此,需要銷售團隊來「培育」國內基金規模。

碁石智庫總經理陳蘭會表示,投信獲利最重要的因素是要看資產結構及存量,以目前境內基金來看,有4成以上比重都放在短期停靠且費率低的國內貨幣型基金,純以國內貨幣基金為主力的投信規模雖然可以做很大,但獲利結構較不穩定,這也是說明有些投信規模大,但獲利不見得特別突出的原因。


境內外基金 淨申購金額差距縮小

記者黃惠聆/台北報導

金管會去年初針對境外基金採取和境內基金「一致性」管理方式後,境內外基金申購金額差額已明顯收歛中。法人指出,金管會從去年1月1日起實施「境外基金申請案調整措施」,從過去3檔改為1檔以及其他措施,另外只有國內投信可以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基金商品,促使國外資產管理公司只能對國內人民幣計價商品商機乾瞪眼,或者只能透過和國內投信合作方式賺點顧問費。

金管會在推出一連串管控境外基金政策後,除讓境外資產管理公司併購國內投信、投信投顧再合併,境內外基金淨申購金額差距縮小許多,從2012年境外基金申購比境內基金多3,326億元,去年兩者差距只有70億元。

投信投顧公會資料和碁石智庫的資料顯示,境內基金淨申購金額近2年正擴步擴增,2012年淨流出310億元,去年淨申購264億元,而今年前4月境內基金淨申購金額更擴增至745億元。

然而境內基金未來發展還是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碁石智庫總經理陳蘭會表示,去年國內投信一整年募了41檔新基金,共募了1,500多億元,到去年年底結算時,要管理的是中長期資金投資,有接近1/3的錢已流失,今年前5月募集的15檔新基金,到5月底時已有13%的資金已流出,新基金募集時,有些捧場的錢對投信中長期規模成長是不太有幫助,而且基金資金流動率若過高,對基金投資布局也會造成相當大困擾。

對於投信未來發展,陳蘭會指出,定時定額再推廣以及退休基金管理,尤其是在退休基金管理,都是國內外資產管理業者想積極爭取的大商機。

境外基金業者也說,正在觀察,政府在推動國人投資理財平台中,未來是否會在退休基金之競標對象或者未來自選機制的篩選方面,增列一些對國內投信特有利的條款,萬一有的話,恐會對台灣資產管理市場造成較大的影響,同時可能會引發較大爭議。

81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