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保險業者這兩年是基金業者最大客戶,尤其滿足保險法人降低海外投資比重,投信發行上兆元債券ETF和目標到期新興債券基金,全球利率只要更低更長(lower and longer),不論是台灣或國外的保險法人都要面臨如何提高收益的投資大難題。
台灣發行債券ETF驚動華爾街,連IMF在10月公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半年報,還有專章點出台灣保險業者近年來成為美國最大公司債投資人對美國債市可能引發的潛藏風險。保險法人的投資動向,蠻值得多多瞭解。法盛投資管理(Natixis Investment Managers)最新發佈一項針對全球保險業的最新調查顯示,全球保險業者正紛紛轉向另類投資和委外投資,希望能補貼過去十年超低利率環境造成的微薄債券收益。
這份調查主要四大重點如下:
對200名投資長和投資團隊成員進行的全球調查顯示,四分之三(74%)的保險業者正努力在低收益率環境下,追求超額回報與資金成本之間的平衡。
債券收益無法有效減輕債務負擔,三分之二(66%)受訪者表示,為分散投資組合風險,必須進行如私募債權和實物資產等另類投資。
對保險業者從事另類投資的壁壘,依然存在,97%的受訪者表示,相關監理規範實際上仍防範業者投資高風險、流動性差的資產。
因應投資益趨多元導致複雜性升高,三分之二的保險業者已尋求投資組合管理委外操作,期望能在創新和專業能力上獲助一臂之力。
法盛投資管理近期對全球200位壽險、產險和意外險以及再保險公司投資長及投資團隊成員進行調查。調查指出,金融危機雖已過去十年,保險業投資團隊仍然面臨低收益環境帶來的難題,負債規模增加以及存續期間不匹配的問題日益嚴重。
為追求更高的收益率,保險業者願意承擔更多的流動性風險;四分之三(75%)保險業者認為,另類資產的投資配置至關重要;超過一半(53%)的保險業者表示,以另類資產來取代固定收益投資的情況越來越多。
「過去10年來,保險業的獲利一直受到低收益環境的擠壓。私募債權、私募股權和其他另類投資等,都為債券市場的低回報提供了一個潛在解決方案,」法盛投顧董事總經理黃忠雄表示,以往保險業者都慣於從債券市場中尋找穩定回報,「但保險業現在越來越願意承擔流動性風險以追求更高的收益率,好去平衡超額回報與資金成本,同時保護資產規模不縮水。」
監管壁壘仍舊存在 另類投資有限制
調查發現,儘管保險公司對另類投資的需求日增,但絕大部分(89%)的保險投資團隊都表示,主管機關仍禁止他們投資這些資產類別。因相關法規對其資本的限制,使得保險業者的投資組合多以低收益率的固定收益為主。
與2015年的同一項調查相比,上述比重可謂顯著增加,當時歐盟償付能力第二代指令(Solvency II)尚未生效;在2015年的調查中,只有大約一半的保險業者表示,法規和資本要求讓他們對另類資產的投資怯步。
在必須遵守相關法規情形下,受訪者表示他們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依序為:執行成本(43%)、技術執行面(如資訊科技方面的調整)(41%)、資本條件(37%)、數據管理(36%)、風險管理執行面的變動(35%)。
儘管如此,幾乎所有的保險業者(93%)都表示,他們已經為不斷變化的監管環境做好了準備——比起2015年的調查有了重大改進,當時三分之二的歐美保險業者坦承尚未做好因應監管改革的準備。
投資長對外尋求專業協助駕馭複雜的環境
受訪受訪的保險業高層表示,他們未在投資組合中配置更多另類投資的主要原因為:
複雜性(51%)
其所在機構的投資限制(42%)
費用(42%)
監管限制(41%)
流動性問題(37%)
保險業者一方面要因應監管法規,還要應對因尋求較高收益轉向另類投資,而帶來的執行面複雜度,使得投資團隊只好利用外部專家來獲取創新和專業操盤能力。調查顯示,逾七成(72%)的受訪者將部分投資組合外包,有一成(10%)的保險業者將整個投資組合委外操作。平均而言,保險業投資團隊將其近一半(48%)的投資組合委外操作。
而至於受訪者投資組合中委由外部投資長或第三方經理人管理所佔的比重,有一成(10%)是全數委外操作;有六成二(62%)屬委外操作比重介於1%-99%;有28%是無任何委外操作。
而尋求外部投資長或第三方經理人操作的主要原因,有六成五(65%)是希望借重外部專業能力;一成五(15%)是為了獲得更高的投資報酬及績效;百分之八(8%)是為了降低成本。
「保險業的投資團隊正面臨新挑戰,監管法規對保險業嚴實掌控,所以大多數業者尋求外部專家來協助他們駕馭市場複雜性一事,並不令人意外,」黃忠雄並指出,「保險業投資長們在投資團隊已捉襟見肘情況下,可能很難爭取到更多資源,這種時候他們就越需要可提供建議和執行力的專家來助他們一臂之力。」
コメント